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教学成果报告 |
|
一、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基本情况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30年来,历经几代学者的建设,本博士点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稳步提升,成果显著。
本博士点首位指导教师霍松林教授,是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此后,随着本学科的发展,指导教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杨恩成、马歌东、王志武、张学忠、魏耕原等教授先后招收博士生。尚永亮教授曾作为博士导师协助霍松林先生培养博士,后调入武汉大学任教。此外,青海师范大学董家平教授曾增列为本博士点的博士导师并招生。目前,本学科在职博士生导师有13人。
本博士点的发展分三个阶段:1986—2000年为开创奠基阶段,创点导师霍松林教授亲手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传道授业,不断扩大学术声誉和影响;2000—2005年为发展壮大阶段,导师队伍扩大,培养方向也有了拓展;2005年以来为繁荣兴盛时期,导师队伍逐渐年轻化,人才培养成果层出不穷。本点起初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三个方向,后来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适时增设了古代文学与宗教、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国学经典研究三个方向,同时注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强化长安文化与文学研究和周秦汉唐文学研究,形成了较为合理完整、特色鲜明的博士培养体系。
二、本成果内容简介及解决的教学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创建于1986年。30年来,本博士点在创点导师、学林泰斗霍松林教授的带领下,建构起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探索出提高培养质量的实施路径,即:以“品学兼优、知能并重”为培养目标,“重功力重能力”为招生机制,“2+X”为课程体系,“五个结合”为培养方式(强基固本与发挥专长相结合,理论修养与文献功底相结合,文本研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诗词文赋创作相结合,博士生科研训练与导师研究项目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教材体系,多元的博士创新奖助体系。经几代学者努力,培养的博士在全国知名度、影响力稳步提升,尤其是被称为“关西夫子”“西北王”的霍松林教授所培养的博士,已经形成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学高层次人才团队——“霍家军”。本博士点形成的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成效显著,体现在:(1)模式培养的博士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本模式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60多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高层次人才,遍布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有2篇学位论文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8篇获陕西省优博论文,6篇入选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6篇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仅霍先生培养的博士中有2人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张新科、李浩),2人亮相央视“百家讲坛”(康震、马茂军),这在全国同专业中是首屈一指的。获得其他各类人才称号和担任各种学术团体负责人的人数更多。(2)模式对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和硕士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模式中包含的选才机制、课程体系、考核体制、培养方式、教材专著等元素,辐射到校内相关博士点和硕士点,并随所培养博士传播到各自工作的单位。由于这些博士多已担任博导、硕导和学科带头人,故此模式能够在其他单位的博士和硕士培养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该专业博士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1)选才问题:以往的博士生招生唯成绩论倾向严重,导致很多有学术潜力的培养对象因外语等非专业因素得不到深造的机会。
(2)培养目标问题:如何在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的同时,重视文学底蕴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
(3)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问题:博士阶段往往忽视对经典原著的研读和学科前沿意识的培养,且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专业兴趣、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影响了该学科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提升。本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突破唯成绩论,不拘一格选拔优秀生源。为避免考试制下招收博士的某些缺陷,从古代文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在招生选材时重功力、重能力。在总成绩中看重专业成绩,同时以专业考试成绩为基础,更看重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不管年龄大小,不论“出身”高低,唯真才是举。甚至在政策允许情况下破格录取特别有研究能力的考生。从2014年开始在考试制之外又增加了“申请——考核”制这一博士招生的新方式,对申请者思想品德、研究能力、科研成果等进行全面考察,表现优异者予以录取。
(2)建构独特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予以实施,提升博士综合能力。第一、坚持把“品学兼优、知能并重”作为培养目标。始终以质量意识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既重视学业成绩,更重视品德修养;既重视知识积累,更重视能力提升,学以致用。导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二、课程设置独辟蹊径,“2+X”为课程体系,做到“通”与“专”结合,“2+X”中的“2”,指不同研究方向共同开设“儒释道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研究通论”两门必修课,“X”指每一方向、每一导师独特的选修课。第三、培养方式和实施路径上做到五个结合:A.根据每个博士生特点,把强基固本与发挥专长相结合;B.根据文学研究特点,把理论修养与文献功底相结合;C.根据课程特点,利用西安独特的地理优势将文本研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D.根据学科特点,将学术研究与诗词文赋创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E.根据“传帮带”的学术传统,把博士生科研训练与导师研究项目相结合。
(3)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相配合,建立独特的教材体系。为了避免博士培养千人一面,博士点自主开发教材,重视经典导读和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讨,以导师的研究论著尤其是最新成果作为教材,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如霍松林先生《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刘锋焘《宋金词论稿》,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等。实践证明,这些教材具有很强的引导师范作用。
(4)为提高博士创新能力,本博士点特别设立以霍松林先生命名的“霍松林古典文学奖学金”、“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对优秀博士和高层次成果给予奖励,目的是以本博士点学术大师霍松林先生为榜样,鼓励博士生在学术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四、成果的创新点
(1)创立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本博士点创建于1986年,当时没有现成的博士培养经验可资借鉴,霍松林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培养体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培养方式不断更新和完善。在哪些方向招生、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质量怎么保证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总体来看,经过三十年的实践,从培养理念到课程设置、教材研发等,有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范式,促进了古代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2)探索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路径。本博士点立足西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探索出适合博士生培养的路径。“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八字方针和“五个结合”的培养方式,既显示出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理念,又便于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和实施。能根据中国古代学科发展的实际、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西安独特的地理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有效提高博士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明清,上下几千年,时间跨度大,我们招生分为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三个方向,这是断代的研究内容。博士培养很容易只局限于在某一段落而忽略全局。本博士点打通三个段落之间的界限,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特别设置开设“儒释道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研究通论”两门通课,避免因狭窄的视野而产生学术上的盲区。
(3)建构起师生的学术共同体。本成果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在实践中建构起师生的学术共同体。博士人才培养,既要求导师在学术上有造诣,也要求博士生在学术上不断进行创新。霍松林教授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其治学精神、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对本博士点导师起到了极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以霍松林教授命名的古典文学奖学金,对博士生学术创新起榜样作用。博士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能在实践中把握学术发展的新动向,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博士生之间建构起了学术共同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且形成大师引领、薪火相传的学术传统。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
(1)本博士点培养的博士在学术界各领风骚。尚永亮的唐诗及其贬谪文人研究,李浩的唐代士族文学、园林文学研究,张新科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孙明君的“三曹”文学研究,范子烨的陶渊明研究,刘锋焘的金词研究,吴言生的禅诗研究,刘生良的《庄子》文学研究等均在各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本成果在校内具有很强的榜样作用。本成果早已为本博士点所有导师传承应用,本院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博士点、硕士点都学习借鉴本成果。本校文科博士点、硕士点也对本成果有所借鉴采用。
(3)本成果在校外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A.在校外古代文学学科产生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家平教授曾多年在本博士点兼任博导,也传承应用本教学成果,并将其推广到青海师大。本博士点毕业博士中绝大多数在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其中许多已成为博导和硕导者,将母校和宗师的成功做法带到了所在单位。毕业博士遍布清华大学、北京师大、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近50所高校,被学界誉为“霍家军”。李浩教授是西北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他把本博士点的培养模式传承推广到了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也把本博士点的培养经验传承推广到了该校。还有清华大学孙明君教授等,不胜枚举。
部分毕业博士在高校情况(正高职称)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1 |
尚永亮 |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 |
2 |
康 震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 |
3 |
李 浩 |
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暨汉唐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特聘教授 |
4 |
张新科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特聘教授 |
5 |
孙明君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
6 |
范子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7 |
魏崇新 |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8 |
邓小军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9 |
钟书林 |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0 |
沈文凡 |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
11 |
王素美 |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2 |
李延年 |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3 |
陈桐生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4 |
刘怀荣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5 |
徐子方 |
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6 |
张 强 |
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7 |
张海沙 |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8 |
马茂军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 |
史小军 |
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 |
李乃龙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1 |
黄大宏 |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2 |
祝菊贤 |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3 |
张文利 |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4 |
刘锋焘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5 |
刘生良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6 |
傅绍良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7 |
高益荣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8 |
吴言生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9 |
高一农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30 |
李永平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31 |
何如月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32 |
陈 刚 |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33 |
郭海文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34 |
聂永华 |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35 |
田恩铭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学院教授 |
36 |
舒红霞 |
大连大学中文系教授 |
37 |
许兴宝 |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 |
38 |
侯立兵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39 |
周相录 |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40 |
田耕宇 |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
41 |
汪聚应 |
天水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 |
42 |
张振龙 |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 |
43 |
潘定武 |
安徽省黄山学院中文系教授 |
44 |
汪祚民 |
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
45 |
刘惠卿 |
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
46 |
牛海蓉 |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47 |
纳秀艳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48 |
白晓东 |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49 |
柯卓英 |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
50 |
毛妍君 |
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教授 |
51 |
李红岩 |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
52 |
白军芳 |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53 |
任 刚 |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54 |
刘 宁 |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 |
55 |
王长顺 |
咸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 |
56 |
白政民 |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
57 |
唐会霞 |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
58 |
王渭清 |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
59 |
兰拉成 |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
60 |
蔡静波 |
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
61 |
刘秀慧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 |
62 |
付兴林 |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
63 |
王建科 |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主编,教授 |
64 |
孙鸿亮 |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
65 |
霍建波 |
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
66 |
郑继猛 |
安康学院文学院教授 |
B.本成果中培养博士的理念还被推广应用到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如徐子方到东南大学任教后,创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还有康震、马茂军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主讲或评点专家,得到了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C.本成果获得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认为,“形成了可贵的学术、教育传统;探索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已经体现到实践之中;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与研究成果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学术个性、特色鲜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认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精品意识为主导,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一整套完善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大学黄德宽教授认为,“这项教学成果在我国古代文学学科博士生教育改革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乔以钢教授等,都积极推荐、介绍本成果,并给予高度评价。
(4)本成果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本博士点创建者和领军人物霍松林先生在博士培养方面功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其培养范式和成功经验早已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及电台、电视台作过多次报道。2003年本博士点主办第四届全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导们共同探讨博士培养路径问题,《文学评论》刊发了此次会议的详细综述。2016年10月举办本博士点创建三十周年暨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系统总结我们古代文学博士人才培养的经验,《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和媒体进行了报道宣传,受到海内外相关专业博士培养机构的好评。2017年11月举办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高端论坛,探讨研究生培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用两版篇幅发表全国专家的观点。
六、今后目标
目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的实施,博士点的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发扬优良传统,发挥优势特色,拓宽学术视野,力争培养质量更高、更多的博士生,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七、特别说明
霍松林先生是本博士点的创始人,并且一直坚持亲自指导博士生,直到2015年最后三名博士生圆满毕业。从博士点创立到博士点兴盛壮大,倾注了霍先生一生的心血。遗憾的是,霍先生于2017年2月不幸逝世。他是我们古代文学博士点创立30年来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此我们对霍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