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30年来,历经几代学者的建设,本博士点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稳步提升,成果显著。
一、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选才问题:以往的博士生招生唯成绩论倾向严重,很多有学术潜力的培养对象因非专业因素得不到深造机会。
(2)培养目标问题:如何在注重知识能力提高的同时,重视文学底蕴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
(3)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问题:博士阶段往往忽视对经典原著的研读和学科前沿意识的培养,且方式较为单一。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突破唯成绩论,以“重功力重能力”为招生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优秀生源。
(2)建构独特培养模式,以“品学兼优、知能并重”为培养目标,以“五个结合”为培养方式,即强基固本与发挥专长相结合,理论修养与文献功底相结合,文本研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诗词文赋创作相结合,博士生科研训练与导师研究项目相结合。
(3)以“2+X”为课程体系。“2”指不同招生方向共同开设的两门必修课,“X”指每一方向、每一导师独特的选修课。
(4)本博士点特别设立以霍松林先生命名的各类奖学金,鼓励博士生在学术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三、成果的创新点
(1)创立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从培养理念到课程设置、教材研发等,有自己独特的培养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范式。
(2)探索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路径。以“品学兼优、知能并重”为培养目标,“重功力重能力”为招生机制,“2+X”为课程体系,“五个结合”为培养方式,还有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教材体系,多元的博士创新奖助体系。
(3)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大师引领,薪火相传,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博士生之间建构起了学术共同体。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
(1)本成果在校内具有很强的榜样作用,为本博士点所有导师传承应用,本院和校内其他文科博士点、硕士点对本成果多有借鉴。
(2)本成果在校外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毕业博士绝大多数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许多已成为博导和硕导者,将母校的成功做法带到了所在单位。本成果培养博士的理念还被推广应用到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本成果获得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
(3)本成果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对该培养范式和成功经验作过多次报道。